(古詩詞-91) 【送别】
楊柳青青著地垂
楊花湧湧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
借問行人歸不歸
本詩題目是《送別》,傳出自隋朝,其作者已無法考證,崔瓊《東虛記》說這首詩作于隋煬帝大業(605-617)末年。然而詩中借「柳」抒發的那份心境,卻流傳至今。據說,折柳送別的風俗始於漢代。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速長,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徵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玆以三種不同層次來欣賞本詩:
1) 韻律平仄:
一、二、四句「垂、飛、歸」押平聲韻,平仄完全符合近體七絕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絕句。明人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六說:庾子山《代人傷往》三首,近絕體而調殊不諧,語亦未暢,惟隋末無名氏之「楊柳青青……」七言絕句音律,字字諧合,其語亦甚有唐味。
2) 詩意:(可能因時代、個人觀點而有分别)
A. 一般看法:
a. 全詩借柳條、楊花的物象寄寓惜別、盼歸的深情,淒婉動人。柳絲飄飄搖搖,饒有纏綿依戀的情態。折柳,本意在贈別;飛花,本意指春暮。詩的頭兩句,描繪出一派春天景象:垂柳曳地,楊花漫天。詩人借垂柳比喻自己,指楊花為對方。
b.「詩中竭力渲染抒情女主人公懷念與怨恚之深。首句寫青翠的柳條低垂於地面,儼似沉思之婦,其意象是何等柔順;次句寫迷蒙的楊花飄飛於天際,儼似其遠遊之夫。這兩句當是追溯春天夫婦分別時的情況。末兩句寫春已歸去而人未歸來。末句直扣題旨,問夫歸否;說明她已憂思滿懷,其氣度韻味,自不尋常」。
B. 本人看法:
以為本詩為當代流行歌,頗受船夫歡迎,也是一首船歌,其隱涵之義在諷刺人民在隋朝暴政下,生活的困苦与不滿。前二句描寫太平盛世時,柳樹青翠,楊花彌漫,空中揮舞,生活自由自在。而後二句則指如今百姓生活不好,親友紛紛離家出走,從折盡的柳枝可見一斑。至於「行人」,非指行進的人,亦与「良人」(丈夫) 有别,而是指已離去的人(the departed)。另本詩看不出有唐詩之浪漫(romantic) ,若指久別夫婦思念情懷,恐略嫌牽強。隋代詩人既沒有盛唐詩人昂揚的意興,也缺少盛唐人那般大膽追求的生活熱情,又隋詩衰颯,頗有「亡國之音哀以思」的味道。又本詩詩意若僅指夫婦思念之情,恐無太多意義,倘指百姓之憂國,則意義深長。
3) 用字遣詞:
A. 本詩用了許多疊聲詞(連續重復字-repetition)如,青青、湧湧,和不連續但重復字如:楊(2次) 、飛(2次) 、盡(2次) 、歸(2次) 、柳(2次) 等。扣除重復字14字,全詩僅有14不同字,兩種交相使用,是一大特色
B. 比較另一古詩:
杜甫詩:「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紅樓坐翠綠。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另一杜詩:「顛狂柳絮隨風舞,無情桃花逐水流」。本詩則用楊花攪天飛
而「借問行人歸不歸」。令人想起:「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之類似用詞
C. 末句用「借問」,如杜牧詩「借問酒家何處有……」,借字常用在台語中,可見「借問」(Excuse me)一詞由來已久。此外台語常用的尚有「借看、借瞧、借過、借用、借穿、借鼻一下 …」,皆為十分禮貌的言詞
〈後語〉:
台灣嘉義市設有多年歷史的垂楊國小,因它位在垂楊路上而命名,此路原沿著全市唯一的排水溝以疏濬北掌溪水,直到出海。水溝兩側從前種滿柳樹,但常常排水不多,加上居民亂倒拉圾,流水又黑又髒,路旁的嘉義女中學生謔稱它為「黑龍江」。多年前嘉義市政府,砍光兩旁垂楊樹,然後在排水溝上加蓋,成為今日一條50米寬的「垂楊大道」,但卻看不到半棵楊柳。而同樣情形,在台中市也有一條在水溝旁種柳樹的街道,它叫綠川西(東街),當然此命名就沒有嘉義市「垂楊路」用詞之浪漫。
英譯:
Green, green willow trees,
Grown to touch the ground.
Relentlessly flying in the sky are its flowers.
With its branches all picked, and flowers blown away,
May I ask you, “Are you coming back again?” my dear departed friends.
日譯:
緑、緑の柳の木、
地面に触れるように成長しました。
空を容赦なく飛んでいるのは花です。
枝をすべて摘み、花を吹き飛ばして、
「また戻ってきますか?」親愛なる友人たち。
Justin Lai寫於美國
03/02/202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