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5, 2016

外文系佈落格周年有感

“Stranger When We Meet?”-

外文系佈落格周年有感

早安!

為持續台大外文系1963年畢業同學連絡之方便,本人於2015426日創立本系部落格,迄今已滿一年。在此期間承蒙同學們愛顧,上網觀賞本人之postings已近一萬五千人次,若包括之前每天寄發的郵件,可能已超過兩萬人次,這個數目雖不令人滿意,但尚可接受。

本人自從201410月與諸位重新取得聯繫以來,已逾18個月,這個近550個日子,本人幾乎每天寄發郵件給諸位,並附postings,不論你喜不喜歡。這其間內心的感受,五味雜陳。如今回憶感觸不少,值此周年紀念,特寫出心中感想,分享諸位:

1)      開始時有人感到興奮,畢竟老同學半個世紀後才在網上重逢,it is something memorable and thrilling, isn’t it?. 尤其是有些以前就認識的人(personally knew me before) ,至於不認識本人或連我的名字都從未聽過的人,他()們的感受則是 so what?或許記憶已經模糊(blurred memory)了吧。有人因理念不合,幾次後即要求刪除他們的大名,為避免被誤解為故意騷擾(harassment) ,本人恭敬不如從命。同學要求「刪除」一字,有人用remove;有人用erase,另有人用void;也有人用delete..等。首次領教了班上同學的英文表達能力,真是各有千秋。

2)      有人熱情回函,閒話往事,備感親切;有人則反應平常(lukewarm),若無其事(just like nothing happening). 另有人不理會(disdainful) 或不耐煩,並不悅地抱怨(grumbling), 「輪到我?像點名似的?!」有位張姓同學如是說。也有同學十分熱情的表示看法,同學互動逐漸開始……

3)      有些人很少回應, 經再三問候與關心才「勉強」(reluctantly)回復,甚至有人微慍地(kind of sullenly replying) 說『如果我不回,你也大可不必再寄給我…..等語』,似乎把e-mail連絡看作商業交易(trade-in),其實本人主動連絡你,固然有點冒昧(presumptuous) ,但,實在是看得起你。即使一般朋友『禮尚往來』尚為天經地義,何況同學乎? 當然也有很多位同學,迄今對同學之互動仍持『肯定』,也頗令人欣慰。

依上列三類,本人將同學之感受或感想,分析並歸納為幾種心態(mental attitude) 及其轉變(transition) ,以供參考:
A. 初始態度-(Initial attitude)-客氣Courtesy
B. 漸漸習慣-Getting used to
C. 認為(每日收到e-mail)為理所當然-Taking it for granted
D. 對回復不感興趣- Uninterested -如某姓同學坦承:只收件不回信。(但仍喜歡我的e-mail messagespostings之內容)
E. 疑似忌才-(Suspicion of Jealousy (對本人的中、英文表達能力)
F. 不耐煩-Impatience/reluctance 
G. 冷淡Indifference
H. 仇視-Enmity
I.  衝突- Conflict/Confrontation (註:人與人之相處會有時因你比別人優越,別人「不爽」,就逐漸產生衝突。Does supremacy, superiority create conflict between people?, I doubt.)

開始時有人每個月或兩個月會『禮貌性』地回復,然後漸漸地忘記了,又回復昔日的風格(as if back to normal…..) 『這小子是誰? Who the hell Justin Lai is? 不過每天的好文章照收、照看,至於誰寫的?誰寄來?已不重要。也許這是人之常情,有時人與人之間,瞭解愈深,友誼愈堅固,但也有人因『誤解』而在一起,卻因『瞭解』而分開。Whatever it is, that’s the way life is!

本人本性熱心、多情又念舊,但「多情卻被無情惱-(蘇東坡詞)。除了寄發e-mail外,偶而也打電話給同學,懂事的人會回話,『不明理』的人則不論你主動打幾次也不會回。本人曾把珍藏50幾年的同學老照片寄還給某陳同學,結果,他不但領情,還興奮地提筆回信,雖然他老兄視力欠佳,寫字十分困難,但還是寫了一頁親筆回函,令人感動。

有時我會冷靜地想:為何有人如此冷酷待人,我想也許與年齡的老化有關,也許個性使然,或可能我表錯了情。人與人間的來往,日近日親,日遠日疏(Out of sight, out of mind),應有其道理。

一年半來,本人寄發給諸位或登在佈落格上的文章等,若屬網路轉載的選擇(包括字體調整或highlight等技術操作)需費時幾十分鐘、如屬譯文要花數個到數十小時、若是本人自己創作,則有時要花數日之久。同學不領情可以理解,善意的批評也可以接受,但少數人存心挑剔或潑冷水,則歉難同意。

日前本人曾宣佈,今後的posting除較重要外,就逕由佈落格登出,不再用e-mail寄發。其用意在:

1)      不擬增添各位打開e-mail之麻煩。

2)      從此同學不必再背負接到e-mail的『人情』,至於回不回復,悉聽尊便。但也因人而異,有人接到文章,立即回復,似乎頗有同感,則令人欣慰。

3)      所有已登之postings, Google的系統會自動分類,以便諸位隨時上線回味。

4)      至於已被刪除的名字(即不擬再聯絡)的同學,也可以大方地逕上本系佈落格去欣賞他們喜歡的文章,甚至在意見欄上表達高見。到底誰看了我登出的文章?看了幾遍? 無人知道,也無所謂。Neither they nor I give a shit to how many times they visit My Blogger. 反正彼此各自保持尊嚴(Thus saving each other’s face) ,皆大歡喜(and making each other happy)不亦樂乎。同學們上不上布落格,買不買帳,全屬自由。

但事實上,數字會說話,通常由Google提供的Blogger隨時記錄參訪人數,以便Blogger的版主知道並掌握你登載的文章有多少人喜歡。依統計,若從每日上我們Blogger的人數由20幾位到多達百位一事看來,它顯示(signify)下列幾點:

a)      Blogger已達一定的水準(level& taste),也確有吸引人之處(appealing to people)。它適合高級知識人士(highly intellectual people),如本班同學、配偶、及友人等。

b)      每周內容包含國內外新聞大事、生活倫理、飲食養生、文學論述、宗教信仰、網路熱門、古文欣賞、幽默小品、中西智慧名言、譯述文章、體育、音樂、醫學、生活常識…….等應有盡有。(註:有時意外遭駭客或商業廣告侵入,破壞本部落格風格與聲譽,則非本人所能預防,也十分抱歉,但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也希望同學檢舉,共同維護本布洛格的水準與品味)

c)      相信大部分本班同學,應已適應了本Blogger之風格與題材,很難想像有一天看不到或錯過(miss out)某一posting會感覺如何?

d)     台大任何一系、所之畢業校友,或許也有Blogger之設立,但據知,迄今尚缺少,如本Blogger之水準者,尤其過去18個月來,每日登出的posting至少一至數篇,未曾間斷,恐怕這是今日台大校友所有布落格中,絕無僅有(unique),也是本班全體同學同感自豪之處。

e)      如本人先前強調,本人在世一天,Bloggerposting當不會中斷一日,因期望與諸位共享人生。縱使有朝一日,本人先行離開諸位『而去』(passing away),本Blogger共達700次以上的文章等, 亦將永久保存在布落格上,成為本系之里程碑(milestone)。本人不敢大言,永垂不朽,但起碼Blogger將與諸位『百年同老』。(It will never cease to exist….)

在過去一年半載中,本人每每懷著臨淵履薄之心情,竭誠為同學服務,當然不免得罪部分同學,不無引以為憾。其中自稱為前本系同學會『總召集人』之陳秋霞同學(Madeleine),僅因彼此理念不同,竟公然散發公開信函,夥同其他同學,並『唆使』(instigate)別人不接受(block)本人之e-mail。本人已及時回應,並登在Blogger之內,在此不擬重述。惟陳同學身為負責同學聯誼之所謂『召集人』,竟做出『分化』同學友誼之幼稚行為,確令人遺憾。

另外,本人曾在『大學四年回憶』一文中,述及有關本班大學時代,某些男女同學『互動』一事。有某呂姓同學,並認為內容與其個人看法迥異,或未能左袒其所持之『立場』,而遷怒本人,除致函本人並CC(附件寄發)其他五位同學(含陳秋霞),強烈指責、諷刺與挖苦之外,另『挑戰』本人,此挑戰絕非止於言詞,而是真正要求以『拳頭』相向的「對決」 (duel or single combat)

呂同學並『指定』挑戰地點有三:美西地區-陳秋霞當裁判;美東地區-林謹璜同學擔任,台灣由鄭橫熊umpire張宏益任見證人。奇怪的是,大學回憶錄純屬個人之主觀想法,任何人如有異議,自可來文駁斥,且本人所述事件之當事人皆姑隱其名,以保護個人隱私,惟呂同學竟『對號入座』,挺身為事件中之某女同學『仗義執言』,並擬用『拳頭』報復,實在令人意外。

當然呂君若喜歡以『筆桿』代替『拳頭』向我挑戰,本人絕對樂於奉陪。對呂同學的『恐嚇』,確使本人心生恐懼,自量年邁體衰,絕非台大外文系『拳王』(呂同學自稱)之對手,故除善意回應外,另婉拒其『單挑』之請。查大部分同學均已七老八十,僅因不同意別人之言詞,即擬暴力對付,令人匪夷所思。

可惜陳秋霞等人接此訊息時,並不作聲,是否『無動於衷』?抑或唯恐『天下不亂』? 呂同學後夥同陳秋霞及其他同學,藉此事故聯手致函全體同學,要大家封殺本人,『拒收』本人信函,幸好絕大多數同學明是非,而未加理會。針對本事件,某另一高姓同學也跳出來,為校園事件中女主角,『打抱不平』? 本人也予答覆。本人再度強調,把50多年前班上男女同學的事,當作太嚴肅問題來看(taking too seriously)實在好笑。年輕男女的感情交往,並非每對均能結成「連理」,何況局外人如何「明白」當事人當時的感情、想法與家庭背景的差異? 校園戀情(Romance on campus)充其量不過是年青人的一種人生經驗罷了。為使同學明白本事之前因後果,玆特簡述並說明如上。

本系一位好心的陳姓男同學一再勸戒本人『與人為善』,本人十分感謝,惟有時,事與願違,尤其有同學故意『為反對而反對』或『蓄意找碴』時,如某同學事件。按丁同學本來和本人互動良好,有一次她與某林姓同學因某事『互嗆』,結果兩人均將經過轉傳其他同學,因事涉丁同學之配偶,應屬私事,不宜公開叫罵,本人亦曾出面力勸各自克制。結果惹怒丁同學,後來即藉聖經譯文一事,公然以犀利言詞攻擊本人。丁同學與本人『衝突』後,本人不再計較,但她竟做出兩件事令人不解:
1)      e-mail給林同學擬唆使並聯合她來攻擊我,所幸林同學並未配合
2)      另以本人e-mail地址: stupid-u2@hotmail.com為題,嘲諷本人。按-每人e-mail地址名稱之決定,乃個人自由,且使用此地址之緣由已一再說明過。
以上一些不愉快事情的發生不無令人遺憾,但值此大家已逾古稀之年之時,不必、也不值得計較,因為大家應多已退出職場,每人縱有其令人驕傲的過去(可能有人仍陶醉於『台大外文系舊日的光茫中),彼此已無利害關係。唯一可以炫耀的應是,你現在如何快樂、兒孫與你的互動多好,更重要的是你身體十分健康。因此不論你我意見如何相左、吵過多少次架,我們還是同過學,起碼我們的名字,都登在同一本畢業紀念冊上。這是一種福緣,依佛家說法,「同船共渡之緣分也須五百年才修得到』,何況同學?

任何一位同學,若有意願或能力均可po文,公開討論,以增進瞭解。本人感到自豪的是,目前在布落格上,除精心挑選的文章外,自始已來本人即三不五時親自動提筆創作,同學喜不喜歡另一回事。尤其,奉告諸位的是,本系布落格與大多數布落格不同,絕非是一個『轉播台』(relay station)而已,我們有許多是自己的『品牌』。(There are many which are creative in a way).

或許有人發現我近來著作減少,而來信鼓勵我,很感謝。雖然我確花了不少時問與精力在經營此Blogger,但因對我的postings回應的不多(few or no),個人總覺得一直在唱獨角戲,而且還是『自拉、自彈、自唱』,我時常自問“where are the audience? Are they blind, deaf, dumb or something? Am I a lunatic? “所以失望和灰心是有時提不起筆的原因之一吧。本人時常捫心自問,為何同學們如此冷淡? 彷彿陌生人一般? 這是此篇文章定名為 “Strangers When We meet” 之原因。當我們看到街頭的賣藝人時,對他們的獻藝,不論好壞,偶而也會微笑贊許或鼓掌吧…. 何況同學乎? I am not begging you for ‘MERCY’, of course! 當然也許有人認為本人是『熱情有加』(overzealous) ,但願本文題目的 “meet” 一字改為過去式-met;或將原句改為  "Pals When We Meet",至於-其間之區別與奧妙,尚請自行體會。

台大外文系1963年畢業生,目前僅有這個Blogger,如果你不認同它,OK;若你認同它,請把它當作為本系溝通的一座橋樑(bridge),藉由它來瞭解你本身以外的人生,雖幫助不大,但多少藉『他山之石』聊資借鏡,亦無不可。俗謂遍閱人情始識疏狂之足貴;備嚐世味方知淡薄之為真』。本布落格既有疏狂,兼具淡薄,但願能『淵遠流長』,歷久彌新,”Let the bridge be MADE!” 諸位偶而上去瀏覽一下,也許會發現一些你錯過或已讀過的好文章,再『細嚼』它們,仍可回味無窮。有人說『讀已讀過的文章,如逢故人;讀未讀過的文章,似得良友』。

我們人生剩下的旅程,也許不足已經走過的三分之一,如果有興趣,健康條件也許可,何妨珍惜這短暫的、殘餘的美好時光,偶而一起參加Blogger上的暢談(join us, and become a participant) ,重敘昔日舊情(Yesterday Once More),各位,『杜鵑花季雖已過,同學友誼卻不變』。

最後,本文內若有冒犯之處,尚祈包涵,也感謝你耐心讀完此篇長文,正當『春風桃李花開日,回憶同窗快樂時』,謹此,敬祝諸位有個美好的春天。


Justin (Jimmy) Lai 賴正雄

謹織於美國南加州

04/26/201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