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1, 2016

德國式養老

德國式養老 


「retired people」的圖片搜尋結果


養老已成為了當下的熱門話題。各個國家都會依據自身的國情,制定相關的養老模式和體制。今天給大家推薦德國備受追捧的「同居式」養老模式,相信你看完後會有另一種感悟和啓發!
前段日子,筆者奉老父之命去德國看望孀居的姑媽。德國姑父前年去世,只留下姑媽一個人孤孤單單守著一間大房子過生活。姑媽雖有一個兒子,但他早就搬出去另住。在德國,子女結婚後一般都不和父母住在一起。
一天早晨,姑媽家的門響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頭推門走了進來,老頭一進門就大聲說:"施密特,我們同居吧?"姑媽高興地說:"好啊,我也正有此意呢。"之後,他們又高興地說了一會兒話。
德國老頭走後,我向姑媽表示祝賀,祝賀姑媽再次尋找到自己的愛情。姑媽慌得忙擺手說道:"不,不,侄兒,你誤會了,此同居非彼同居’……"原來,姑媽口中的"同居"乃是現今德國老人十分追捧的一種養老模式——"搭伴養老"
目前德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佔德國總人口的23%。雖然德國的養老體制良好,德國人60歲後就可以進療養院養老,根本不會拖累兒女,但很多老人都十分厭倦療養院裡的單調生活,於是,便有一些老人因志趣相投而自願組合在一起,過起了"同居"的老年生活。
雖然老人們生活在"同一間屋子里",但平時他們各做各的飯,只有每周週末在公共廚房聚一次餐,有集體活動時則共同參與——要麼到附近城市旅遊,要麼到劇院聽戲。如果平日里有誰生了病,同居好友們也會主動承擔照顧他(她)或幫助購物等。
姑媽告訴我,剛才來找她的那個老頭兒叫費捨爾,他們是在老年大學里學油畫時認識的,他就住在姑媽家附近,兩人彼此性格也很合得來,於是便都有了"同居"的想法。
的還有另外兩個孤身老人。姑媽告訴我,在我來之前,他們就已經一起制定了一份"同居"規則,擬定了各自的義務,如打掃衛生、收拾房間等。

「retired people」的圖片搜尋結果   「retirement」的圖片搜尋結果
姑媽還告訴我,在德國,除了老人與老人之間"同居"外,一些心態年輕的老人還喜歡與年輕人一起"同居"。德國的出租屋很稀缺,房租也貴得嚇人,青年人普遍遭遇"找房難"。於是,一些老人甘願把自己的房子低價或免費提供給年輕人和他一起住,但前提是年輕人必須承擔部分照顧老人的義務,比如,陪老人聊一會兒天、打掃花園、外出採購,等等。
現在,德國一些城市的民政局和大學服務中心,經常會介紹大學生和孤寡老人家"同居",大學生也很樂於接受這種"新型同居"的形式。
如今,"讓我們同居吧"已經成了德國老人最熱衷的行為。老人之間或老人與年輕人之間相互幫助、相互關心,即使老人身體出現狀況也能及時被發現並得到救護。所以這裡老人的平均壽命變得越來越長,德國已成為目前歐洲最""的國家,大概與此很有關係。
最近介紹德國這種「同居式」養老的文章很火,不僅是瞭解國外不同的養老方式,更是因為很多中老年朋友認可這種養老方式。
如果你看完這篇文章,覺得德國這種「同居式」養老方法不錯,不如把這篇文章拿給朋友們看看吧!新        
老伴,你有幾個「老伴」?如果你單身、失婚或者老年喪偶,沒有老伴,該怎麼辦?別擔心,老伴不是指婚姻關係裡的配偶,而是泛指「老來一起作伴」的親朋好友。

 
假設你的答案是「只有1個」,很抱歉,顯示你的支持網絡薄弱,你的生活十分退縮封閉;10個,不錯,相當充實;20個,恭喜你,保證生活非常多采多姿。 

屏東科技大學社工系講師廖紀華也主張,老伴不是只有「另外一半」,一旦把全部的指望都放在配偶身上,期待對方陪伴度過晚年生活,這是把生命窄化,而且對彼此的壓力都太沈重.. 萬一有一半先走了,另一半則是難以承受之痛
「夫妻關係太黏膩、太依賴,對生死就不容易看得透。」她善意提醒。
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系曾追蹤100名退休族4年後的生活狀況,其中對生活最感滿意的退休族,平均有16名可以依賴的朋友或熟人;不滿意退休生活的,則只有不到10個朋友。研究人員因此得到一個重要結論:團體和情感方面的支援,是左右退休快樂與否的重要因素,影響程度更勝於金錢。即使保持單身,但有很多親近的朋友、家人、鄰居,參加有意義的組織,照樣可以擴大生活圈,享受精彩的老年生活。
老伴不會自動掉下來 「沒有朋友的人最貧窮。」
「友誼帶來的快樂,可說是全世界最不需要花錢的東西。」「友誼不是名詞,而是動詞」,仍需要付出一項成本:投入的時間和努力,才能開枝散葉。
老伴絕不會從天上自動掉下來,而是用心經營的結果。
感謝老朋友 !不論你是男還是女,都是我的老伴。說不定我們以後就住一起互助養老了呢~
德國同居式養老值得推廣,不要太執著於儒家禮數,不要想靠配偶子女,不要想靠政府,要隨緣


04/21/201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