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淺釋 (18)
老子(生卒年不詳),姓李名耳,字聃。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著作被奉為《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之一。他的學説後被莊周、楊朱等人發展,後人奉為道家學派之宗師,也是儒家創始人孔子的老師。《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曾記載孔子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
《老子》,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及《五千言》,原為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奉為創始典籍,有學者認為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神哲學著作[2]。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漢初曾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为《道德經》。
道德經淺釋 (18)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擁有符合大道自然之象的地方),天下往(是天下人嚮往的地方)。
往而不害(在她那裡不會遭到自然的傷害),安平泰(是因為她具備了安詳、平
和、舒泰的條件)。樂與餌(快樂的民風與誘人的環境),
過客止(可以留住匆匆過客的腳步)。道之出口(這些優點如果用語言來表達),
淡乎其無味(那就平淡無味了)。視之不足見(因為你看到的不是她的全部),
聽之不足聞(聽到的也不是她的全部),用之不可既(但享受起來卻受益無窮)。
第三十六章
將欲翕之(將欲馬上收斂的),必固張之(必是原有張之過度的);
將欲弱之(將欲逐漸削弱的),必固強之(必是原有強製過頭的);
將欲廢之(將欲立即廢除的),必固興之(必是原有興奮超前的)。
全文完
04/07/201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