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21, 2015

《外國人眼中的台灣文化》-4

《外國人眼中的台灣文化》-4

四、不知道在教什麼的教育

另外一個台灣人對於世界無感的重要原因是「考試導向的升學主義」再加上「生活經驗的缺乏」,這兩個東西是連在一起的,因為從早到晚就是一直考試,一直念書,根本沒有機會去嘗試別的東西,自己去體驗生活、去探索,自然感覺不到這個世界的脈動。
另外對於世界觀極為重要的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課的課綱(喔,還有國文課本),基本上都是當時國民黨為了正確化黨的形象和權威(legitimate authority)所設計的。在這樣的制式教育下,其實跟北韓人民看到的世界差不了多少。
其實CQ不一定得從出國或和不同文化的人互動中培養,從小到大的教育,建構我們世界觀的過程,就是一步一步在增強我們CQ。最早提出CQ Early&Ang說,CQ 的培養有「腦、心、身」三個層面,這個過程很像是人類文化學家在做田野調查時的OCPObservation 觀察、Communication 溝通、Participation 參與)。 
·   腦: 透過觀察與學習,在腦中累積知識
·   心: 願意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願意溝通
·   身: 能夠拿除框架參與互動來理解不同文化的人的生活
新聞和校園教育在CQ培養的第一步就先把大家的腦給毀了,更別說以開放的心胸去了解其他文化,甚至別說是走進世界裡了。
我其實對於主流媒體針對「打工度假」的汙名化覺得很有趣。主流價值觀從二十年前就一直在提倡國際觀的重要,但是提了這麼久,國際觀對大眾仍然是一個非常抽象、遙遠,用來操控、恐嚇下一代的名詞。
但是當今天有一群年輕人有機會出去浸淫到另一個文化裡,好好培養國際觀,甚至是他們一直被耳提面命的「練英文」時,同一群倡導國際觀的人又跳出來罵它們是台勞、草莓族。原來對他們來說,國際觀要在台灣裡才能培養阿!或者是,國際觀是有錢能夠出國的人才配擁有的東西。
我常常覺得,生長在台灣的七、八年級生,沒有精神分裂都算大幸。
要我們當一個有用的人,卻老教我們只有在考卷上有用的無用之事;從小到大都要乖乖聽話、做好自己的角色義務、盡本分,到了大學才要我們獨立思考批判,等到開始工作又只讓我們當制度下的奴隸。都說嘗過溫柔以後的寂寞更難受,殊不知嘗過思想解放後的壓抑與禁錮才更令人痛苦。
畢業前父母要子女拚死拚活衝頂尖,結果畢業後才發現原來他們只想要我們輕鬆平庸;以前是要當老師,自從流浪教師多起來之後,現在只要考公務員就好了……族繁不及備載)如果村上春樹的青蛙老弟要救台灣的話,他一定會挑選這群七、八年級生。
扯遠了,重點就是教育讓我們沒有文化智商裡最基本對於外界不同文化的了解。 

五、歷史帶給我們的自卑感所造成的歧視

如果要給台灣還有台灣人一個名詞,我會說是「自卑」。
這邊我稍微揉合《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裡提到的自卑的概念來討論。
不斷被殖民的過程,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一種「自己處處不如人,價值不過如此而已」的感覺。其實自卑感也沒那麼可怕,就是一種覺得我還缺少什麼的狀態,很多國家都有,沒有什麼大礙。
真正可怕的是「自卑情結」,也就是開始把自卑感當作藉口來使用,就是「都是因為我沒有XXX,所以我才沒辦法XXX」。而這個自卑情結會演化成另一種特殊狀態叫「優越情結」,也就是「表現的好像自己很優秀,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中。」
台灣人的這兩個情結運用到了文化交流上,就造成了文化交流的大忌-「歧視」。
歧視在種族多元的國家(歐洲各國、美國、澳洲)都是非常重要的議題,我在歐洲念書時,常常就會聽到歐洲同學在聊天時半開玩笑的跟我說 "You racists!"(你這個種族歧視者),甚至是 "You nazi!"(你這個納粹)。我一開始還很不解為什麼他們要這樣說,日子久了,才知道我常常沒有意識到自己針對不同種族所發表的言論居然是有偏差的。而對於種族敏感的歐洲學生,聽到我這樣說,才會覺得很不可思議。
這個就是台灣人的自卑情結與優越情結在CQ上的展現。因為自卑,所以不斷討好認為比我們優秀的人;因為優越,所以不斷瞧不起那些我們覺得不夠好的人。也就是在文章一開始提到的正向與負向歧視。
我發現,台灣人跟外國人交朋友的想象,只有四種形式:
1. 練英文
不管它是哪一國人,只要他是白人,我就要找他練英文。世界上白人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要陪我練英文,幫我把英文變好,這樣我就可以考很高分。
2. 異國戀
也就是大家常說的CCRCross Culture Romance,或是被醜化的「ㄈㄈ尺」)。這個現象Paris Shih在〈全球慾望城市中的陰性惡魔:當台灣女人遇上西方男人〉這篇文章中有很精彩的剖析,關於我們社會中的道德恐慌、俗世惡魔、閹割焦慮、殖民情節、父權框架、厭女心態、女人何苦為難女人的女性獵巫現象。(必讀)
3. 導遊式交流
我的外國朋友跟我說,其實台灣人並不像你們說的友善。當然,要跟台灣人做朋友很簡單,但是要跟台灣人變成好朋友卻很難
我覺得原因在於,我們都太強調外國人跟我們的不同了。常常交換完基本資訊之後(你從哪裡來?你來台灣多久?你去過哪裡?你會不會說中文?你去逛過夜市嗎?你有吃過臭豆腐嗎?),就沒有辦法開啟一個正常可延續討論的話題。
我覺得這個原因是因為,我們對於除了台灣以外的世界,都只有單一故事,充滿刻板印象,所以沒有辦法想像「外國人」跟我們人性共通之處。


05/13/1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