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16, 2017

「福佬」Vs. 「河洛」

「福佬」Vs. 「河洛」

這兩個名詞乍看之下,似乎沒有關連,前者指來自中國福建省的人(people in general),後者指河、川之名,可能指中國北方的黄河和洛水。但現在有些人把這兩名詞劃上等號,所以把「福佬話」,寫成、也想成「河洛話」。

「福佬話 台語」的圖片搜尋結果

本人看法是,「福佬話」指閩南語,指厦門一帶的方言,故英文叫Amoy (直譯為「厦門話」。實際上「厦門話」和道地的閩南方言仍有很大的差別,例如「門」的讀音,大部分閩南人念作meng,而厦門人則讀成mui。台語口音最接近厦門話的是台南市人的腔調。把閩南語叫作「厦門話」,可能是厦門市的「埠頭」較大,較出名吧。

但所謂的「福佬話」絕不指「福建話」,因為福建多山,彼此多隔閡,一省即有一百多種方言。福州官話,閩南人聽不懂,蒲東人講話閩西人不明白,亦即沒有統一、標準的「福建話」。「福佬話」應專門指閩南地區的方言(dialect)

                                 「福佬話 台語」的圖片搜尋結果
  
台灣來自閩南有兩大族群,一為以海運、捕魚為生的「泉州人」,和開墾山林、種植山產的「漳州人」,故有『漳泉福佬客』之稱,這兩族群起先因争生存,互相嘲諷,乃至常因細故而集體械鬥,互不相讓,各自也保存自己特殊的習俗和腔調。例如嘉義市與北港僅隔一條北港溪,但兩地人的口音,相差不少。來台後,漳、泉人定居處亦有分別,住在山城的如南投、台中、斗南、斗六、二水、員林、嘉義等地均屬漳州人,而遍佈海邊的,如布袋、北港、四湖、鹿港、台西等多為泉州人後裔。

小時最早聽大人「分別」台灣人族群的用語是「福佬」? 或「客() ? 1949年蔣介石率二百萬軍民「來台」後,又多一個問題選項-即「外省的」。其實「外省的」這名詞並非台灣人起用的,而是1940-45期間,大量外省人湧入四川省,四川人開始用的。

                        「福佬客」的圖片搜尋結果 外省仔麵和台灣切仔麵不同

台灣人何時渡海來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存活了下來』(survived) ,不論來台先後。回顧台灣在『清治』時期,清政府刁難移民,限制帶女眷來台。若非與台灣高砂族(如平埔族等)婦女之通婚,這些多數的移民先鋒(pioneer) ,早已絕嗣,今日所謂的的「福佬話」,在台灣恐無法保存至今。

                                  「福佬話 台語」的圖片搜尋結果

1949年國民黨原訂逃往雲南省之計劃,因當地軍閥頭子突然降共而改變,臨時改為「轉進」台灣。為何當時國民黨無人說出『台灣人源自「河洛」』的話,來認同、安撫台灣人,吹捧台灣人 (kissing Taiwanese asses) ?

「福佬客」的圖片搜尋結果 清政府迫害福佬

1980年之前的台灣,無人提起「河洛」,或強調福建人來自中原之論調 (事實待考?)。國民黨治台後,起先用高壓手段,殘殺台灣菁英,直至1980年後,因受到海內外「台獨」高漲聲浪的壓力,才有一些本省和外省的「歷史學家」,出面考證,證明台灣人來自福建省,更早則來自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一帶。國民黨文宣部,驚喜此一重大發現,乃大肆宣傳與炒作,意圖使台灣人逐漸忘記「福佬」,和閩南的狹隘淵源(ethnic origin),而偏向並認同『大中國』的思維(mentality) 和意識型態(ideology) 

這種治台的懷柔政策之採用,類似二次大戰末期,日本政府對台灣人宣佈,歡迎台灣人改為日本姓氏,講「國語(日語) 」的所謂「日本皇民化運動」。因日本人已知「敗戰」跡象已露,不得不開始收買台灣人的民心。

是故,以前台灣人僅有「福佬話」與「客話」之別,以分辨早期台灣人的大小族群,且歷史上並不存在所謂的「河洛話」。廣義的「河洛話」恐必包含中國大江(大河) 南北,範圍甚廣,和「福佬話」有何干係台灣人歷代講的均屬「漳、泉州」地區的「閩南話」-即「福佬話」,而非「河洛話」。

「福佬客」的圖片搜尋結果  客家文化

「福佬」這個名詞從二次大戰之前後,和「河洛」兩字,本人認為毫不相干。若有,僅是兩者在台灣話的發音上「幾乎」相同而已。「福」字,台語念hok,但「福佬」(指人)兩字則讀成hoh loh,和「河洛」(指地娌) 應屬同音但異義(homonym) ,而非同義字(synonym)

Justin Lai

06/16/2017

寫於美國南加州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