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法國:『法國小孩不亂扔食物』?
2016/09/13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這頁法式迷思裡相對新的篇章,似是隨著2012年杜克曼(Pamela Druckerman)的暢銷書《法國孩子不亂扔食物》(French Children Don’t Throw Food)出版而一夕間浮出的(雖然到目前為止這書名還不像《法國女人不會胖》那樣註冊成商標)。
根據該書與相關出版品的說法,不只法國女人天生俱有平衡感與自持,連她們的小孩都是天生風度翩翩、懂得自我節制。他們絕不對勃艮第蝸牛晚餐說「不」,絕不會在公園發脾氣,也絕不像其他同齡的英美小混混那樣任性離開晚餐桌,亂刀把妹妹的芭比娃娃頭髮亂剪一通。他們謙沖有禮地加入大人對法國哲學的辯論,總是請與謝謝不離口,起身離桌前不忘請求允許。甚至,根據這些新教養聖經的內容,法國幼兒儘管年紀尚小,便已成熟地會替他人著想。他們3個月大起就可一覺到天明,讓母親放心地穿上性感內衣與丈夫浪漫幽會;這證明了至少對法國女人而言,養兒育女從不是女人失去「性感」的元凶。
這些法國小孩循規蹈矩到近乎奇特的迷思,已自成一套新的教養體系。我們有權威式教養、嬌寵式教養、兒童導向式教養、融合式教養、中式教養,而現在最火紅的莫過於法式教養。英美女性在這方面又成了箭靶。她們不只胖、出不了廳堂、入不得廚房,現在顯然連父母也不會當。
▋法國父母真的把小孩教得比較乖?
若按此理論,法國嬰幼童的乖巧本質乃源於法國優越的教養方法。不過,這些方法到底是什麼,而且為何高人一等,卻是始終語焉不詳;反而不少技巧描述還讓人聯想起昔日所謂「優良的老派教養」。
然而事實上,有關嬰幼童飲食及睡眠習慣的研究顯示,法國小孩的行為與其他國家並無太大差別。在睡眠模式研究裡,1至2歲的法國幼童有21%至38%會在半夜醒來,進一步臨床研究並發現,16至24個月大的幼童72%曾有睡眠問題。至於法國完美小孩備受讚譽的不挑食這一點——據說他們非比尋常地愛吃綠色蔬菜、接納所有不完美小孩厭惡的食物——卻遭2009年的一份研究打臉,指出法國許多學步孩童的父母提供給孩子的飲食並不恰當(當中包含洋芋片與醃製肉品),且大約25%至45%的法國嬰幼兒不時會出現飲食問題(包含偏食)。近日法國媒體上也沸沸揚揚討論所謂的「新生兒衝突」問題:新生兒呱呱墜地後的生活壓力影響了法國伴侶的婚姻,因此在嬰兒出生後頭幾個月或頭幾年內選擇分道揚鑣的夫妻越來越多。事實上,從證據來看,法國人的育嬰經驗與他國有共同困擾的父母相比,沒有太大不同。
法國嬰幼兒的飲食與睡眠習慣也不脫這個道理。我們都知道,嬰兒長成幼童後會做的便不只有睡覺吃飯了,還有行為問題必須處理。但是,法國小孩果真如法式教養聖經大言不慚所說那般,比英美人士的孩子更懂禮貌嗎?整體而言,至少父母陪同出現在公眾場合時,法國小孩表現確實比較規矩,但那不是沒有道理的。簡單來說,法國家長普遍比英美父母還要嚴厲。
法國並未禁止父母在家體罰孩子,「la fessée—打屁股」是法國歷時悠久的管教方式;近日研究發現,有64%的法國家長對這種作法並不諱言。德國維滕貝格大學(University of Wittenberg)研究人員在2007年做的對比式研究也顯示,將近一半的法國父母曾對孩子進行體罰(摑一記響亮的耳光、拿棍子等工具懲處、或痛打一頓)。法國學校裡也有課堂懲罰,雖然方式並不暴力,但似乎與最進步的現代教學法格格不入。例如,幼兒園裡有種非常普遍的體罰,就是要求頑皮的孩子坐到教室後方,坐在「la chaise qui fait réfléchir—靜思椅」上思過。(中國人的面壁思過)
▋不當過度關懷的家長
法國的教育體系與英美各國其實有天壤之別。當英美教育的目的是促進自由思考、隨心所欲的叛逆變革,法國卻只想教出服從法蘭西共和國的好公民。法國學校教育崇尚英美教學法所譴責的一切作法:死記硬背、填入大量資訊、聽寫、讓學生相互競爭、給落後的人例行羞辱。法國從小學起課堂上最常見的教學技巧叫「La Martinière—馬丁尼葉法」,老師會以口頭發問提出算數問題,學生聽了便各自把答案寫在板子上,最後把板子舉起來對答案,答錯的人會受到訕笑。一個英國媽媽便評論,她的孩子在教室裡就像是困獸之鬥的籠中鼠。
由於鼓勵個人成就、並把依賴國家視為失敗象徵的傳統,英美各國家長往往會費盡大量心思撫養小孩。以手指作畫弄得滿臉顏料、挖沙坑、教孩子數獨、鞠躬盡瘁地為其支付高昂學費等,這些在英美家長眼中都是完全正常的行為。否則在這缺乏社會保障的世界裡,他們寶貴的下一代要如何在競爭激烈的世界出人頭地呢?但法國母親卻認為,這些教養行為即使不算發瘋,也是荒謬得可以。法國政府不都已提供托兒所、免費教育和課後活動了嗎?所以陪孩子作手指畫、大玩黏土等都可另請高明。
法國政府也自有其手段從教育中去蕪存菁。在法國絕不鼓勵有人當「關懷過切的父母」,所以學校從不開什麼親師會,原則上,家長只有孩子在校犯錯時才會接到老師的通知。法國政府甚至從2013年起禁止家庭作業,據說那會讓家長負擔過重,而且變相成為中產階級孩子們的特權,因為中產階級的父母比較有能力從旁協助。家庭作業照例只能在學校一日課程結束後、在老師監督下完成。這不正好讓法國父母晚上更有理由來杯紅酒放輕鬆?
▋吵鬧、違規、以及磨練出優良技巧的法式教育
但是,政府強勢介入的幼兒管教措施,是否為孩子日後成長奠定了基礎與楷模?可惜並沒有。2011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研究指出,法國學童在教室秩序的表現上是66個國家排名中倒數第5。受訪的孩童裡有1/3表示教室平日又吵又沒規矩(最有規矩的用膝蓋想也知道是日本)。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1年針對法國小學生所做的研究發現,25%的人在校時經常或頻繁地受到侮辱,21%曾是同儕固定嘲笑的對象。17%曾頻繁或非常頻繁地遭到同儕毆打,7%頻繁地受到種族歧視。10至15歲的法國孩子幾乎有1/3會抽菸,或抽過菸。這些人當中有45%表示自己的父母知道他們會抽煙,27%甚至會在父母面前抽,25%的人說父母對他們的抽菸習慣束手無策。若按小時偷摘匏,大時偷牽牛的論點,幼年時期就如此,年紀大了恐怕也相去不遠。若這些法國小嬰孩真的完美得超乎常人,後來這些行為又該怎麼解釋?或許是在釋放自小壓抑良久的怨恨?
但必須承認的是,法國的教育方法確實有值得贊許之處,尤其在小學階段,一定程度的記憶背誦是必要的。我的孩子──全都讀法國公立學校──能算數,特別是心算,程度遠優於以前同年紀時的我(我上的還是昂貴的英國私立學校)。他們的法文手寫字流暢精巧,就像路邊小酒館擺出來的黑板菜單。他們能朗朗上口魏倫的詩作,即便骨子裡不是法國人,卻對法文充滿一種我對英文未曾有過(也從未學到)的熱情。他們對自己在班上的成績排名不抱幻想。讓孩子知道世界沒有義務養活你並非壞事,能早些認清學業本需手腦並用與勤奮努力;而立志當個護士或老師,或許比成為下一個貝克漢(David Beckham)要有用得多。
不過,若太早在這過程裡把小小心靈原有的創意與熱忱火苗扼殺殆盡,讓學習從一開始就是樁苦差事,似乎也就過頭了;良莠不分是另一種得不償失。另外大家也很容易忽略,法國女超人媽媽們與她們完美無瑕的孩子背後,還有法國政府無形的臂膀在支撐著、控制著、資助著、左右著一切走向。
所以,下一次,當你的小湯姆或小哈利把祖母的手套手指剪下來,當作他海盜奇兵積木玩偶的屍袋時,千萬記得,《湯姆歷險記》中最後找到寶藏的可是四處撒野的湯姆.索亞(Tom Sawyer),而不是他道貌岸然的弟弟席德;也不妨叮囑身為家長的自己,淘氣鬼亨利──不管他究竟多淘氣──總有什麼好過不怎麼完美的皮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