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生活點滴-22「搬家經驗」-Moving Around in USA(2)
為了減少裝運物品的負擔,有些美國人在搬家前先在自家門前或車庫,出售不易攜帶或多餘的東西,謂之 “Garage Sale” (家庭清倉拍賣) 。 此項作法乃模倣幾千年前西方遊牧民族如Gypsy(吉卜賽人) 搬家的模式。通常這些使用過的物品(used articles) 售價都很低,例如以$2,000元買的新沙發,幾年後可能僅售$200元,一隻舊檯燈售價也僅$20-30元。但美國人税局規定,凡售價超過$200元以上須報稅。有時即使新家的地址与舊家相隔僅數條街而已,為了除卻搬運麻煩,有些人也會清倉拍賣,或許他們認為「新家居不用舊傢俱」,以求個「好頭彩」。一般僑居美國的台灣人較少喜歡,為了搬家而清倉拍賣家當,這可能和民族性有關,尤其台灣人認為「賣傢伙」(家當) 乃敗家行為,故他們寧送不賣。
大規模的清倉
通常所謂的搬家是指搬運家俱等到新住宅,但也有極少數人把舊居建物拆離住地地基,而整幢房子用卡車拖運到新住地,當然工程浩大,工程費用也多。這種「搬家」方式,台灣也有,如嘉義朴子市就有此類的出名「搬家」公司,但多以近距離的遷移為限,美國則有數十哩之遠之遷移。
真正大搬家
感想:搬家之利弊:
A. 利:
a. 可以達到找到更好鄰居的目的。台灣諺語:「千金買厝,萬金買厝邊(鄰居) 」。在美國相同收入或財富的人聚居在一起,所謂「物以類聚」,各地皆如此。當然住100萬元房價的人,其身分地位自与50萬元房價的人不同
b. 高房價、治安好、學區也好,社會地位也提升(upgrade) ,有時還能保值
c. 但由高價位住宅搬入低價位住宅,卻可減少房屋稅之負擔,如果你沒有「好學區」的需要。美國沒有地價税,只有房屋稅,是以房屋(含土地)實際售價的0.125% 課徵税負,這種計算法自然比台灣貴很多
B. 弊:
a. 勞民傷財,每搬家一次,除費用外,必有物品之損毀
b. 須從新認識周遭与生活機能相關的環境。如果你已年滿65歲,搬家可能帶來諸多的不便。因須重新認識新社區,如超市、學校、醫院、藥局、郵局等
c. 須重新結交新的鄰居朋友
「趣聞」:
a. 幾十年前,美東華盛頓市,大量黑人居民擁入,白人紛紛外遷,有時導致一條街上完全被「黑化」。故華盛頓郵報某記者如此諷刺地報導: “When walking in the street even in the broad day light, be sure to carry a lantern. For it is too ‘dark’.” (即使大白天走在街上,請務必提一箋燈籠,因為路上太暗了)
華盛頓市郊區住宅
b. 1950年代的加州也發生,類似遷徙帶來不便情形案例:
其一為洛杉磯市中心,因有色人種(黑人和墨西哥人)的大量遷入,迫使白人西遷到鄰近Westwood(UCLA所在) , Santa Monica等市或南遷到橘縣的Irvine,Costa Mesa等市,然後重新建立高襠城市,此狀況迄今未改變。美國臨太平洋西岸的大城,有西雅圖、舊金山、聖地牙哥,迄今仍以白人居多,也是外來觀光客必須光臨之地,但洛杉磯則屬例外,市區髒亂、犯罪率高。「笑話」:有人寫下動聽的情歌,如 “I Left My Heart in San Francisco.”-https://youtu.be/r6DUwMnDxEs (Tony Bennett唱), 卻寫不出對L.A. 贊美詞句的情歌,應不足為奇。
巴沙迪納市政府 1893年建市
另一為離洛杉磯市不遠的較小城市-Pasadena (巴沙迪納市) ,二次戰後美國政府為制衡白人一支獨秀的社區和平衡黑白學區,強迫「黑白」合校,每天用校車載運北區黑人學生,來巴沙迪納市南區的公立學校和白人學生混合上課,造成白人父母之大恐懼,而紛紛搬離。但有些白人採取不合作態度,有些私立學校仍維持多數白人學生的傳統如Cal Tech(全球聞名之加州理工學院) 。另外,在巴沙迪納市的商業街道包含Colorado Blvd 等大街 (著名的每年元旦花車遊行之主要街道) 等,另有些人誓死不配合「黑白混合」的種族政策,不甘願把店面租售給黑人,而甘脆把店舖門面,用木板封閉釘死,結果一封就是40年。迄1990年才又解封,重新營業。這種拒絕配合黑白政策而搬遷的強硬態度的確少見。如今21世紀,此區已成為十分繁華的所謂巴沙迪納市老街(Old Town),每天吸引不少外來的遊客。
現代的老街 50年代的巴沙迪納老街
朋友,搬或不搬? To move or not to move…?
全文完
Justin Lai寫於美國
10/26/201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