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9, 2015

道德經淺釋 (1)

道德經淺釋 (1)

老子(君) 介:
(生卒年不詳),姓李名耳,字聃。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著作被奉為《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之一。他的學説後被莊周楊朱等人發展,後人奉為道家學派之宗師,也是儒家創始人孔子的老師。《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曾記載孔子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

早期的道士認為老子是太清神之下。唐武宗時,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

老子有兩個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曾擔任守藏史),一是老萊子。確切出生地不詳,但史記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今屬河南省鹿邑縣。
《老子》,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及《五千言》,原為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奉為創始典籍,有學者認為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神哲學著作。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漢初曾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为《道德經》。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語言交流的道),非常道(非真正意義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確定義的名),非常名(非真正意義上的名)。 
無名天地之始(天地在開始時並無名稱),有名萬物之母(名只是為了萬物的歸屬)。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因此常用無意識以發現其奧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用有意識以歸屬其範圍)。
兩者同出異名(兩種思維模式同出自一個地方但概念卻不相同),同謂玄之又玄(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關竅)。眾妙之門(它是打開一切奧妙的不二法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為美),斯惡已(是因為醜惡的心靈在作崇);皆知善之為善(皆知善之所以為善),斯不善已(是因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故有無相生(因此而產生了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高下相傾)、音聲相和(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前後相隨等各種患得患失的主觀意識)。
是以聖人(但是聖人),處無為之事(處於無區別心之無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眾生於不言之中),萬物作焉而不辭(順應萬物的發展規律而不橫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為而不恃(竭盡全力而不自恃已能),功成而弗居(功成業就而不居功自傲)。夫為弗居(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是以不去(所以他不會失去什麼)。


04/29/2015/ 

FWD by Justin Lai (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