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生活點滴-62-『蔣經國與台灣人』
《前言》:
最近有不少網友論及一些敏感政治話題,基於言論自由本人也來表示個人看法。敬祈指教。另本文題目可能涉及甚廣,並非短短一篇文章所能涵蓋,故本人擬把焦点集中於蔣氏對台灣的之功過與影響。
最後,任何民主國家之建立皆須經由千辛萬苦、流血、流汗得來。前人的努力,不必歌功頌德,也不可全盤否定。更重要的是,好好監督目前的執政黨,努力邁向成為更為人民謀福利的好政府。
Justin Lai編寫
02/09/2022
美國生活點滴-62-『蔣經國與台灣人』
《前言》:
最近有不少網友論及一些敏感政治話題,基於言論自由本人也來表示個人看法。敬祈指教。另本文題目可能涉及甚廣,並非短短一篇文章所能涵蓋,故本人擬把焦点集中於蔣氏對台灣的之功過與影響。
最後,任何民主國家之建立皆須經由千辛萬苦、流血、流汗得來。前人的努力,不必歌功頌德,也不可全盤否定。更重要的是,好好監督目前的執政黨,努力邁向成為更為人民謀福利的好政府。
Justin Lai編寫
02/09/2022
美國生活點滴-61-
“How Many Doses of Vaccine to be Needed?”
『要打幾針才夠?』
Covid-19 (Corona Virus Disease-2019) 俗稱2019年開始流行的冠狀濾過性病毒,迄今已經三個年頭,其威力仍強,最近又傳其變種之一Omicron更似來勢凶凶,殺傷力更強,疫苗的防範力更難有效? 可能有人不同意此看法。
首先讓我們先了解Virus的定義。Virus它是次於顯微鏡 觀察不到的傳染媒介物,(A virus is
a submicroscopic infectious
agent that replicates only inside the living cells of
an organism).它僅在有機体的活細胞中繁殖。它傳染所有生命体,從動植物到微生物,包含細菌和單細胞微生物。( Viruses infect all life forms,
from animals and plants to microorganisms, including bacteria and archaea)。它的特徵是:
a. 典型地包含包圍在RNA或DNA遺傳物質,但非半滲透性的蛋白質外面
b. 它能在生命細胞中繁殖
c. 它能引致人體及其他動植物的重大疾病
基於此字的兩大特色-「遺傳性」與「流行性」,它與epidemic(流行病) 有密切關連。台灣人把養鷄場的流行病叫「著鷄災」,所以也有「著豬災」,而新冠病毒或Omicron可稱為「著人災」,因為罹患此病後,會「人傳人」-contagious, 故迄令導致全球幾百萬人的喪失,(所以它被稱為環球性的流行病-pandemic) 也加深人們相信隔離(quarantine) 是公認阻止漫延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並非唯一辦法。而更令人提心吊膽的是,尚無特效藥或萬靈丹(panacea)的發明問世。人體若遭受細菌感染(bacteria
infection) ,可以用抗生素解決,但慮過性病毒(virus infection)則用抗生素無效。
因此除隔離外,只有依靠「打疫苗」(taking
vaccines),台灣話叫「注預防射」(taking
preventive injections) 。而疫苗已被証明可以預防新冠病毒,但到底預防期有多長,則迄未知曉。(The duration of protection against Covid-19 is currently
unknown).
目前被公認最有效的「輝瑞疫苗(Pfizer-BionTechCOVID-19 VACCINES) 包含的成分有:氯化鉀(potassium
chloride), 單一基本燐化鉀(monobasic potassium phosphate), 氯化鈉(sodium chloride), 二元燐化鈉(dibasic sodium phosphate dehydrate)
和蔗糖(sucrose) 。這些成分並非特效葯,也不能保護每個人(The
vaccine may not protect everyone). 尤其是打了第三針,仍無法對對免疫力較差或受損的患者,提供完全的免疫(full
immunity). 易言之,疫苗的主要功效僅在提高或增強(boost)免疫力(immunization)。故有人很驕傲地說:「我已經打了五次,應該不會感染!」其實並非打疫苗的次數多,就增加了不感染的可能性!又不同疫苗混合施打的相關資料尚未呈送美國FDA(食物管理局) 核審。因此不能擅自主張認為「苗混合施打」的效果較佳,畢竟體質(constitution) 和過敏(allergy) 程度,因人而異。
結論:
本人並非醫生,以上論點僅代表一個平凡人的意見,尚祈醫學界校友、其他先進們斧正。
Justin Lai 編寫
01/24/2022